(相关资料图)
所谓「阿拉伯數字」不是來自阿拉伯,也不是來自印度梵文Sanskrit,印度文Hindi,拉丁文,是来自有一萬年以上歷史的中國結繩記事。文字有音、形、義。阿拉伯,印度,歐洲的語文在沒有接觸中國以前對數量的讀音、字形與今天通用數字沒有任何關係,完全不同。除了中華文明,沒有任何一種文明能解釋今天國際通用數字的形和義。世界科學的源頭是數字,通用數字的創始人是中華民族。
只有比較中西文化異同才會領會中華文明的原創性、合理性、先進性。其先進性在於合乎天道。天道不是抽象迷信,是人類對宇宙規律的理解。中華文明源遠流長,博大精深,在於承認天道的“易”,簡易而變易,有規律,又永不窮盡,沒有圓滿。
中華文明的信仰不是自己憑主觀造出一個全知全能全在的“神”,而是實實在在去探索宇宙的規律,順應天道。尊敬發現傳承宇宙規律的先人,推崇為族群的領袖,敬老尊賢是中國人的美德,所以祭天祭祖。伏羲的陰陽,河圖洛書,結繩記事,奠定了數量,數字關係,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,
中國數字“一二三”是萬物之始,四是四方,五是天地交接,代表天人合一,中間的X是爻的原型,天地“交”,交含X,六是產道,代表陰,萬物所所生的過程,“七八九十”代表“切,分,究,結”四個科學研究過程的階段,這四個字的結構藏著數字的原型,數字與理念一致,定下人類探索宇宙的方法,所謂“阿拉伯數字,源於印度”,都遠遠晚於中國,沒有任何解釋如何發生,其實是來自中國。中華文明幾千年前立下的規律,其開天闢地的原創性是極其驚人的,一直被全世界應用到今天。這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、源遠流長的基礎理念。
《东土大唐的一个印度裔家族,世世代代只做一件事》 (南亚研究通讯2023-04-04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uZUlcNzlpN3L4XzfApSSrQ) 講述唐代印度人來華擔任天文觀測,沿襲使用中國星宿資料,歸化中華的“印度”人學了中國的天文,數字,普及到全世界今天。由於天文觀測屬於國家機密,影響國運,機密不傳民間,明代朱元璋明令禁止天文官後裔從事他職,違者充軍。唐以后,經過五代十國六、七十年動亂,到宋朝已經換了一批天文官,恢復漢字數字,反而把簡單好用的數字忘掉了。現在被稱為“阿拉伯數字”應該還原名稱為“中國數字”, 或國際通用數字。
鄭和下西洋開啟的國際貿易是建立在數量上的,無論貨物,貨幣的計量都要設定國際標準。我在2022年的鄭和論壇講過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幣,一種特別只產於中國東海、南海、小西洋的貝殼。哥倫布到達西半球,中國發明的貝幣已經遠佈西半球大陸東西兩岸,西非洲,滄溟宗。國際數字與貨幣的標準化、統一化是鄭和下西洋的功勞之一,而且是最基本、最重要的世界文明交流全球化的歷史貢獻。中國人不能每天講文化自信,而把自己先人的功績忘掉。「阿拉伯數字」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,源頭是一萬多年前的中國人結繩記事,通過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傳到阿拉伯國家,再到歐洲。歐洲有中國發明的數字是11世紀以後。20世紀歐美出版的書還用拉丁數字,但是限於較小的數目,拉丁數字最大是M代表千,不能對位計算是棄用拉丁數字的原因。我們必須謹記正確的觀念是國際通用數字來自中國的發明。
沒有中國發明的數字,不能計算,所有科技都是空談。中國才是世界科技之祖。
講一萬遍“文化自信”,不如還原一段重要歷史。還原科技史是實事求是,與狹窄民族主義無關。
注:本文合并原發表于《微博》與《觀察網風聞》的幾篇文章(2022年4月5日至8日)。關於各國數字沿革,請參看 《中国算符是世界科技之源》(2022-7-3 14:14,https://blog.sciencenet.cn/blog-1674084-1345732.html)以及《微博》,《觀察網風聞》文章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