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花如白练,荷花别样红。今天(21日)22时58分,我们将迎来夏至节气。
罕见的是,今年的夏至与端午节相邻,在2001~2100年这100年中,仅出现4次,年份分别是2004年、2023年、2042年和2061年。
(资料图)
△图自中国政府网
夏至来临,白昼最长
夏至是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,这一天,北半球迎来最长的白昼,过了这天,太阳将走“回头路”,白昼渐短,黑夜变长。
夏至,是盛夏的起点。“夏至”是盛夏的起点。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,但离“入伏”也不远了。从“夏至”起,经过三个“庚日”,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,所谓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气温高、湿度大、不时出现雷阵雨,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。夏至后,江淮一带进入"梅雨"季节,在这样的天气下,器物发霉,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,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,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。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,尽量不吃生冷食物,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。
夏至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气,民间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庆祝。民间自古以来有在夏至时节庆祝丰收、祭祀祖先之俗,以祈求消灾年丰。我国从汉代起就有了过夏至节的风俗,宋代《文昌杂录》中有“夏至之日始,百官放假叁天”,是将夏至作为“法定节假日”的如实记载。直至清代之前,民间还依旧保留着夏至日放假一天的传统。在古代,夏至时,妇女们还会相互赠送折扇、脂粉等物品,借折扇生风、以脂粉散体热所生的浊气,防生痱子。《酉阳杂俎·礼异》记载:“夏至日,进扇及粉脂囊,皆有辞。”
不同地区怎么过夏至?
在中国不同地区,夏至有不同的饮食习俗。在饮食上,不少地区有夏至吃面的说法,因为此时恰逢新麦上市,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之意。除了夏至面、各地区还有不同的特色美食,一起看看你知道哪些?
△图自视觉中国
夏至面
每年一到夏至,北京地区不少人就吃起生菜、凉面。民间认为,吃这些食物可以帮助降火开胃,促进食欲,但也不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。山东地区也流行吃夏至面,但通常是吃“过水面”,将煮熟的面在凉水中过一遍再吃,清凉爽口。江南也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,南方的面条品种多,如阳春面、干汤面、肉丝面、三鲜面、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。
夏至羹
“夏至羹”指的是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。湖南长沙地区有民谚“吃了夏至羹,麻石踩成坑”,意思是人们吃了“夏至羹”,就会变得有力气。
夏至蛋
在湖南衡阳、郴州、永州和湘西地区,夏至要吃夏至蛋。即在夏至当日,将整鸡蛋煮熟,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,民间认为夏至吃蛋,能强身健胃,行走有劲。在湘南一带,人们还会在夏至日早晨煮鸡蛋,用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,再用网袋装上系在小孩前胸,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吃掉。
麦粥
江苏无锡的人们在夏至这一天习惯于吃麦粥。由于无锡地处南方,较潮湿,夏至时期人们的食欲会下降,当地人认为麦粥健脾养胃,能有效缓解“苦夏”时的食欲不振,从中医来讲,还可祛湿利尿。
馄饨
除了麦粥,不少无锡人在夏至当天还会吃馄饨。当地也有民谚说:“夏至馄饨冬至团,四季安康人团圆。”
豌豆糕
夏至这一天,南京地区有吃豌豆糕的习俗。豌豆糕其实就是豆沙糕,将豌豆磨成粉状,加入白糖、柿子和柿子霜制作而成。因为夏季炎热,人们普遍食欲下降,南京地区的人们就通过吃豌豆糕来开胃。
龙船饭
在广东东莞,夏至要吃龙船饭。这最早是给划龙舟的人吃的,后来成了普遍的夏至食物。龙船饭是用糯米加上腊肉丁、火腿肠丁、虾米等原料做成。当地人认为吃了龙船饭,就能够像龙一样强壮,寄托了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美好寓意。
夏至养生提示
炎炎夏日,阳热使得腠理开泄,人们若过于贪凉近冷,则易受风寒湿邪侵袭。因此,要避免久处低温空调房以及大汗后立刻用冷水淋浴等。
夏至过后,天气炎热。长时间处于高温、暴晒的环境之中,或者劳作、运动过量等,会导致汗出过度,易伤津耗气,引起中暑,同时易使血液黏稠度增加,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因此,夏季宜适度劳作、运动,防止过度出汗。
饮食上,宜多吃祛暑益气、生津止渴之品,避免过食生冷寒凉、肥甘厚味之品。俗话说,冬吃萝卜夏吃姜。夏至时节宜常备生姜,煮而为汤,以温胃散寒、止咳止呕、顾护脾胃。
潇湘晨报综合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