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白居易《夜雪》 已讶衾枕冷, 复见窗户明。
2、 夜深知雪重, 时闻折竹声。
(相关资料图)
3、 这首别具一格的咏雪诗作于元和十年(815)至十三年贬江州时。
4、全诗不直接状雪之貌,而皆由诗人在室内卧榻上对雪的感受出发,从侧面烘托。
5、首句写感觉,次句写视觉,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,绘出了雪之形,雪之声,雪之大。
6、此诗还紧紧抓住了夜雪的特征,夜晚下雪,气温骤寒,因而衾枕不暖;由于雪的光洁,黑暗的夜晚也变得明亮;“劈啪”的折竹声暗示了纷纷扬扬的夜雪越下越大。
7、正因为如此,此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才显得新颖别致,清新脱俗。
8、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,雪可谓得天独厚。
9、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,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,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。
10、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,白居易这首《夜雪》,显得那么平凡,既没有色彩的刻画,也不作姿态的描摹,初看简直毫不起眼,但细细品味,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,清新淡雅,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。
11、 这首诗新颖别致,首要在立意不俗。
12、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,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。
13、雪无声无嗅,只能从颜色、形状、姿态见出分别,而在沉沉夜色里,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,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。
14、然而,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,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,全用侧面烘托,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。
15、 “已讶衾枕冷”,先从人的感觉写起,通过“冷”不仅点出有雪,而且暗示雪大,因为生活经验证明:初落雪时,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,气温不会马上下降,待到雪大,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。
16、这里已感衾冷,可见落雪已多时。
17、不仅“冷”是写雪,“讶”也是在写雪,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,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,皆因雪落地无声,这就于“寒”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。
18、此句扣题很紧,感到“衾枕冷”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,从而点出是“夜雪”。
19、“复见窗户明”,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。
20、夜深却见窗明,正说明雪下得大、积得深,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。
21、以上全用侧写,句句写人,却处处点出夜雪。
22、 “夜夜知雪重,时闻折竹声”,这里仍用侧面描写,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。
23、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,可知雪势有增无已。
24、诗人有意选取“折竹”这一细节,托出“重”字,别有情致。
25、“折竹声”于“夜深”而“时闻”,显示了冬夜的寂静,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;这不只为了“衾枕冷”而已,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。
26、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,才使得这首《夜雪》别具一格,诗意含蓄,韵味悠长。
27、 全诗诗境平易,浑成熨贴,无一点安排痕迹,也不假纤巧雕琢,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关键词: